5月28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拉开帷幕,吸引了来自130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家企业、机构参展。其中,我国IT服务领军企业——文思海辉备受关注。他们不仅将带来AI+金融解决方案展示,而且将在大会分论坛“智慧服务峰会”中与现场嘉宾探讨数字化转型等话题。
手拿智能手机、使用网上银行、去外卖平台点单、发“微信”看“头条”刷“抖音”……对当下的很多人来说,生活中到处活跃着IT服务的身影,其中就有文思海辉提供的有力技术支持。
在中国IT服务产业的诞生中诞生、兴起中兴起,从1995年至今,文思海辉已经成为154家财富500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合作伙伴,其提供的数字化服务覆盖高科技、金融、制造、电信、互联网、汽车、教育等众多行业,已经成为中国IT服务业当之无愧的领军企业。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这样一个重大的时间节点,回溯中国IT服务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再到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链和价值链的历程,将观察的眼睛聚焦在文思海辉一家企业的发展实践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图为:第六届京交会上的文思海辉展区。
踏浪——“跟”船出海,在世界经济的海洋中经历风雨
24年前的中国,是一片“金色”的市场。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口红利正在显现,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几年后,中国市场日益开放、生机涌动,巨量的需求和巨量的供给缺口形成的“旋涡”,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的目光。然而,进入中国市场首先要做的就是与本地接轨,语言的“汉化”、管理系统的本土化等等,直接催生了服务外包产业在中国的出现。文思海辉也因此应运而生。
文思海辉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1995年。1995年,文思成立;1996年,海辉成立。两家企业随着不同际遇各自发展,一个在国内业务颇有建树,一个在国际业务砥砺前行,在中国服务外包产业蓬勃兴起的潮流中共同扮演着重要角色。那时还相当少见的个人电脑上,一个个小图标下面标注着中文“我的电脑”“网上邻居”“文件夹”,这正是海辉工程师最初的“翻译作品”,也铭刻在中国最早一批网民的记忆中。
“说到服务外包,中国是后来者。”文思海辉高级副总裁张东蔚介绍说,“这种服务发包模式是跨国公司最早与印度合作形成的,当他们进入中国市场,这种模式也被自然而然地带了进来。”然而,当中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服务外包产业,中国工程师群体和中国企业的优势也随之显现。
2001年,对文思海辉来说是个极为重要的年头。这一年,世界上最大的提供技术及服务业务的跨国公司向他们提出一个问题:“愿意跟我走吗?”
原来,在进入了中国市场后,这个跨国巨头又将目标转向了日本,去日本开拓的第一件事依然是“本土化”。于是,跨国巨头向中国市场的合作方——海辉伸出了橄榄枝,主动提出愿意给出日本市场的服务外包业务。
走出去?没想过。但是机会来了,就必须抓住!“走出去”的大趋势推动着中国年轻的服务外包企业,唯有大胆跨出去,咬牙构建更强劲的能力。
海辉先行一步,文思紧跟其后。“小舢板”跟着“大游轮”,先赴日本,后到美国,再到欧洲、印度……它们在世界经济的海洋中经历风雨,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撑下来了,壮大起来了。
2007年,文思于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2010年,海辉于纳斯达克上市。来自中国的全球IT服务商,就此站上了世界舞台,迎接全球资本的目光洗礼。
“文思海辉发展24年中有几个关键抉择,‘走出去’就是最关键的一个。”张东蔚说,“那是中国工程师被国际市场认可的见证,也是我们坚定不移国际化的开端,一举奠定了我们全球化发展的DNA。”时至今日,文思海辉已经成为中国所有IT服务公司当中全球布局中最均衡的企业。
逐浪——海中弄潮,两匹“千里马”融成一条“龙”
2005年,正是服务外包产业高速增长的辉煌时节。“连续3年,每年我们的产值都能翻一番。有研究表明,每增加1个软件工程师的岗位,就会拉动5个传统服务业的岗位,所以很多城市都对发展服务外包趋之若鹜。”与此同时,“CHINA outsourcing”在国际上声名鹊起,市场、资本都用崭新的眼光看待来自中国的IT服务商。张东蔚回忆道。
这时候的文思和海辉,已经展露出典型的“国际范”。虽然是较为被动地“跟”船出海,但再小的舢板也要适应国际的“气候”。2001年,他们成为中国首家获得ISO9001认证的IT服务企业,2003年,他们通过了CMMI5认证。这些意味着他们在IT服务交付以及质量标准已经达到了当时国际最高要求。随后而来的在美国上市,更是倒逼着两家企业从里到外梳理自身、调整自身,以适应国际化的高标准、严要求。
然而,更严酷的风浪即将迎头打来。全球IT产业进入严冬,国际市场的动荡和全球资本的,使处于激烈国际竞争中的文思和海辉必须重新塑造自身的优势。面对严峻的形势,文思和海辉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两家企业实现对等合并。在国内市场很有实力的文思,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的海辉,两匹“千里马”融合成了“一条龙”。
而同一时期,中国市场的变化令世界瞩目,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IT服务市场需求爆发,巨大的机会显现。面对蓬勃的国内市场,文思海辉需要深刻研判市场走向,选择下一阶段的落脚点。新的发力点究竟该是什么?“我们选择了金融科技这个细分领域。我们看到了机会,我们抓住了机会。事实证明,这个市场成长的空间是巨大的。”张东蔚说。
国内的金融科技发展方兴未艾,却面临技术服务方面的瓶颈制约。简言之,懂技术的人对金融业运行的了解不深,但金融业内人士也同样面对技术领域的高高壁垒,两个行业在一次时代给予的交汇机遇中“对望”,却难以真正“牵手”。
但此时,文思海辉已经做好了准备。他们研读了大量行业分析报告,横向对比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同一领域的发展趋势,提前确定深耕领域、展开相关并购。“如果说,‘走出去’是一次被动选择,那么发力国内市场、深耕金融科技,是我们应对风浪的一次主动‘避险’,这也是公司24年来发展历程的第二个关键抉择。”张东蔚说,“2010年,公司的金融科技业务是0,到了2018年,公司这部分业务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位居同行业之首。”
细细体味IT服务业的发展脉络,“懂”“理解”“明白”是几个绕不开的关键词。面对客户,要“懂”客户的需求;面对行业,要真正“理解”行业的内核;面对市场,要“明白”不同国家不同市场环境对管理、对人的要求。从每一次外包业务中汲取养分,从每一次履约交付中加深对行业的理解——这正是文思海辉历经多年积累、持续构建能力之后的“厚积薄发”。
破浪——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永无止境
站在当下回望,文思海辉的每一步都踩在了产业行进浪潮的重要“节点”上,更是每一步都走在中国IT服务产业发展的“节奏”中。24年来,文思海辉做了26次并购,每一次并购都是一次能力的构建和丰富;覆盖的领域从高科技到金融,再到制造、电信、互联网、汽车、教育等众多行业;提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追求的目标不再仅仅是规模与数量,更以“质量”和“造血量”作为衡量自身发展的重要指标……今天的文思海辉更加成熟,于是也在重新打量“长大了”的自己。
“我们更希望称自己为IT服务商。”张东蔚说,“经历过服务外包产业最原始的发展,我们早已跨越了当年‘汇聚人力写代码’的阶段,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需求、科技迭代、应用场景,今天的IT服务更强调整体解决方案的设计与提出,更依赖IT服务对某一个具体行业的深刻理解,更有必要持续不断地推动创新,更有希望形成通用化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占据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位势,并且以此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为各行各业赋能。”
如何赋能?2015年,文思海辉正式开启数字化战略。“云大物智移”发展如火如荼,在客户尚未意识到的时候,他们主动转型升级,与新一代技术以及应用积极对接,这当然要额外花费更多成本和精力。“这是公司的第三个关键抉择,既然看准了方向,我们就会坚定不移地推进下去。”张东蔚说。
2018年7月,文思海辉人工智能业务总部落户上海。到2018年底,集团全年营收增长16%,利润率和人均产值不断提高;数字化收入已经占比近三分之一;金融业务营收增长率为20%,连续四年复合增长率为41%;人工智能等其他战略行业则持续深化布局。文思海辉离自己“成就更美好的数字化新世界”这个数字化时代的新目标越来越近。
24岁的文思海辉对未来的思考也更加成熟:中国的IT服务业正在从低附加值、依赖人口红利阶段,向高附加值、高创新度的阶段演进。过去“低成本取胜”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唯有通过技术创新和场景创新走“价值取胜”的道路。
应该看到,一家企业的发展,也反映着国家的发展、行业的发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晓红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态势的判断亦如是。她认为,从发展阶段来看,“十一五”是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形成期和高速增长期;“十二五”则是服务外包产业实现量质齐升并形成国际竞争力的时期;“十三五”时期则是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并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机遇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不断涌现和扩大应用,正在为服务外包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宏观环境和技术支撑。
“我国在移动支付、O2O、共享经济、电商等领域的场景创新走在了世界前沿,这就是我们IT服务业可以把握的最大机遇。”张东蔚说,“解决方案永无止境,能力构建亦永无止境。我们要做的就是专注专注再专注,聚焦以解决方案为主导为核心的IT技术服务,站好我们自己的位置,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在国际上打响‘中国服务’的品牌,更好为‘中国制造’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