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冬至啦。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我想到了各种各样的冬至美食,顺带着我也想到了产生美食的厨房。
新石器时代,燧人钻木取火,人类由吃生食过度到吃熟食,于是在简陋的半地穴和地面房屋中,火堆的方寸之地就成了厨房最原始的存在。
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炊具的材料演变成青铜、铁、陶土等,人类也开始摆脱原始火堆,土砌柴烧灶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并一直沿用至今。
燃气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一打即着、即开即用的特点让无数家庭从灶台阶段直接步入燃气灶阶段。
从这段漫长的厨房进化史来看,自打人类开始走进厨房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在思考着如何更便捷地作出食物。
所以,当AI出现的下一步,人们就想着如何将它应用于厨房。
落地不够,尚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目前关于智能厨房的应用情况,出现了两边倒的现象:商家各种包装,民众却并不买账。
有网友吐槽:自家买的一台“智能冰箱”,商家号称可以实现食材管理、娱乐等功能,但也就是比普通冰箱多了一个显示屏而已,所谓的食材管理功能都需要自己逐个录入,使用起来并不方便。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智能炒菜机器人”、“智能咖啡机”上,虽然机器可以做出像样的产品,但结果往往是味道不够好。
实际上,国内部分智能家电在形式上和功能上,大多都直接照搬国外产品,但因为地域、民族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外国非常实用的厨房电器来到中国就会水土不服。
这也反映出了当下智能厨房发展的困境:技术可以解决做不做得出来的问题,但没办法衡量好不好的标准。
另外,从市面上大多数被标榜为智能厨具的产品来分析,撕开“智能”这层标签,其实也就是在传统厨具上安装不同类型的数据传感器,外加一个配套的手机客户端,从而达到用手机远程操控的功能。这种将传统厨具上的按键直接复制到手机上的操作,并不算真正的创新。
虽然现在各种号称已经达到在智能化的厨房产品层出不穷,但热闹过后我们需要冷静思考。不得不承认,我国搭载人工智能的智能厨房尚处于起步阶段,距离真正的智能化还存在很多难题,目前厨房产品的实际使用还是以传统功能为主,无法真正解放人力。
找准痛点,搭建云端数据平台
人走进厨房花了很长时间,人走出厨房也必将花一定时间,因为在把机器训练成功之前,厨房还是得由人来掌控。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的智能厨房电器不够智能,是因为设计产品时并没有真的理解到消费者的真正痛点(比如能够测定油温的炒菜锅、带有视频功能的吸油烟机、能够自动控制火候大小的燃气灶等),设计理念过于理想化,炫技成分居多,结果就是中国的智能厨房家电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消费需求。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中国这个注重美食的国度,有必要打造智能厨房的第三方云端数据服务平台,利用这些大数据加以分析,提取菜肴的特征向量,智能厨房系统继续学习食物评估、卡路里计算、饮食习惯计算方法,整合适合家庭和个人的菜肴智能数据库,让复杂的菜肴变得可量化,搭建起人工智能厨房系统。
虽然目前智能厨房的发展相较于人工智能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有所滞后,但是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真正懂我们的需求的智能化的厨房终将出现。
最后,明天要记得吃饺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