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洞察君!我们的专栏《暴走的洞察君和言直妹》上线了,在这里我和言直妹将定期与各位分享和剖析行业信息技术市场格局与全球前沿技术和理念。第一期内容先跟大家聊聊现在最火的人工智能!
自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提出“智能制造”,正式开始智能化产业布局开始,与人工智能概念相关的产业已经经历了3年的高速发展。2018年,人工智能产业正式步入地方层面政策落地阶段。转眼间,2018年即将过半,在上半年各地纷纷布局之后,结合行业需求,不妨来看看下半年人工智能产业会出现哪些可能的机遇。
上海、四川将是人工智能发力重点省市
毫无疑问,作为已经上升为国家顶层战略的产业,地方层面的政策导向直接决定了各地区人工智能产业的投入力度与发展速度。
实际上,根据已有研究机构的统计,截至2018年3月,全国31省市中已有15个发布了人工智能规划,其中有12个制定了具体的产业规模发展目标。
另外,还有27个省市在“互联网+”规划中提及人工智能、22个省市在战略新兴产业规划中设置了“人工智能”专项、19个省市在大数据规划中提及人工智能、9个省市在科技创新规划中设置了“人工智能”章节。
2018年第一季度各省市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规划制定统计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可以看出,各个省市都在争先恐后地投入到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中。通过统计不难发现,在五大类规划中,有四类规划涉及人工智能的省市就有11个之多。
除了政策规划的密集程度,产业规模的框定也展现了各省市的长远布局。在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计划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1万亿元。而截止2018年3月,仅在12个制定了具体产业规模发展目标的省市中,2020年的累计核心产业规模目标就已达到4290亿,远远超过国家层面制定的目标1500亿。
2018年第一季度各省市制定的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发展目标
数据来源:前瞻研究院
将政策布局的密集程度和产业规划的规模结合来看,上海、四川、浙江、广州等无疑处于发展预期的最前列,而其中尤以上海和四川的核心产业规模规划最为抢眼。在上述既有政策的基础上,预计2018下半年各省市将陆续进入人工智能项目的落地实施阶段。
金融、制造、家居、商业等行业将拔得头筹
在具体的产业赛道方面,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公布了国防、社会、产业、技术四大发展体系,其中在产业体系方面提及的包括:
新产业——智能软硬件、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工具(车、船、飞机、火箭等)、VR/AR、智能终端和物联网基础器件;
传统产业升级——制造、农业、物流、金融、商务和家居;
支持企业领域——无人机、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可穿戴装备等;
在地方层面陆续出台一系列具体实施政策后,上述产业体系将有望进一步获得政策利好。
对比各产业赛道来看,各产业当前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接纳程度也是影响其技术落地速度的重要因素,更是各人工智能厂商制定市场策略、捕捉市场机会的重要参考依据。
从研究机构给出的2017年中国AI渗透行业热度图来看,医疗、汽车、教育、金融、制造、安防、文娱、家居、商业是渗透率达到50%以上的行业。可以说,这些行业已经基本完成了首轮的市场教育,从业者对人工智能的认知理念、人才与数据的基本储备相对完善,大概率将在2018下半年进入AI技术应用实践的快车道。
2017年中国AI渗透行业热度图
数据来源:IT桔子
当然,AI技术的落地离不开基于场景的实践,只有在场景的框架下完成算法的设计、数据的采集、模型的训练,AI技术才能真正脱离虚拟概念本身,为实体环境创造服务价值。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各地资源投入的加码,2018下半年将会在各地陆续出现AI厂商业务场景的“抢滩”高潮,厂商将加速在上述具有高渗透率的行业中挖掘高频率、高现金流、高附加值的场景,创造更丰富的“AI+行业”及“行业+AI”的落地实践。
“纵向深耕”相较“横向扩张”将更易获得壁垒优势
厂商的AI业务实践离不开两大发展路径,即“纵向深耕”与“横向扩张”。从目前的各大知名AI公司的已有发展路径来看,也不外乎二者其一。例如,在以Google、阿里巴巴、Amazon、寒武纪等为代表的公司中,通过在自身基于开源技术的关键平台基础之上,各家采取了向上游的芯片、数据层或下游的云平台、应用层延伸,通过深耕技术壁垒形成更加完整的技术、产品、商业、数据体系的策略。而以科大讯飞、商汤科技等为代表的公司在形成自身关键平台能力之后,采取了以核心平台开放基础能力,基础技术不断横向拓展的策略,从而快速占据有限的行业空间,形成自身的行业壁垒。
关键平台是各大AI公司的扩张之本
数据来源:中国信通院
回顾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智能软硬件、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工具(车、船、飞机、火箭等)、VR/AR、智能终端和物联网基础器件等新产业的发展被排在产业体系的头条位置,表明了国家层面对上述创新型智能产业的高度重视,在有限的资源面前更易获得优先发展。
上述行业中,除智能运载工具的开发具有一定的行业壁垒外,其他众多创新技术仍然处于市场空间足够大、产业集中度不高的蓝海市场阶段,技术本身仍存在较大的可替代性。因此,对于众多有志于在 2018下半年在上述领域发力的创新型公司来讲,以长远的眼光来看,纵向深耕的“全栈”能力更容易构建起自身的壁垒,即厂商需要首先将技术产品化,形成产品,进而形成商业,把产品销售出去,通过商业又获得更丰富的数据反馈,再通过上述数据进一步夯实技术,从而形成技术、产品、商业和数据四位一体的“全栈”能力。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全栈”能力将成为创新型AI厂商突围的核心能力。